上世纪70年代可谓紧凑级掀背车的黄金年代,大众高尔夫GTI掀起的“钢炮”热潮在其后的20余年的时间里带来了一番“神仙”打架的盛况。
打江山难,守江山更难,乔治·亚罗赋予的开创式车身设计以及对全新市场的开辟,奠定了GTI MK1无法替代的历史地位,而面对各家车企对“新蛋糕”的群起攻之,GTI MK2的出现则为该系列车型巩固了市场地位,为其后50余年的历史打下了基础。
登场于1984年的GTI MK2刚刚上市便迎来了挑战,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所有车辆需要加装三元催化器,最大动力由82kW降低至了78kW,同时重量还由840公斤提升至了920公斤。
尽管采用了相当先进的数字点火系统,令压缩比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同时进气量也有所增加,但在加速能力上还是略逊初代车型一筹。
很快大众公司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,随后不久,采用16气门设计的GTI MK2 16V车型正式上市,动力跃升至94kW,后期甚至还推出了G60版本车型,为其加装了G60机械增压器后动力升至117kW。
这款车型在动力上的强化带来了十分畅快的公路驾驶体验,并且在配置上也十分丰富,无线收音机、空调、天窗、定速巡航、6扬声器等配置一应俱全,再加上其本身作为家用车所具备的实用性,令其同MK1一样对几乎所有消费者有着吸引力,因此媒体曾对这两代的GTI评价到,从这款车上走下任何背景的人你都不会感到惊讶。
除此之外,人们对GTI MK2的操控表现也赞赏有加,简单廉价的后悬架结构,轻量的车身,配上钢炮级的动力,过弯时车头不会太推,同时车尾也会因较低的抓地力与侧向支撑力较为活跃,有趣的是入弯时内侧后轮还会因剧烈的荷重转移而翘起。
还有消息显示,GTI MK2通过在下摆臂中加入不同硬度的橡胶件,使外侧车轮在过弯时横向G值的作用下可加大车轮前束,使其转向角度大于内侧车轮,产生反阿克曼角,更加充分地利用受离心力影响荷重更大的外侧车轮抓地力。
更值一提的是,GTI MK2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上一代车型饱受诟病的刹车系统缺陷,MK1的右舵版本由于制动系统的伺服装置并未跟随踏板位置变动,因此需要一套更长的传动机构,在长时间使用后传动机构会产生旷量,这导致制动系统工作效率下降,制动距离变长,刹车脚感较软的问题。
结语:
能够舒适、快速地将人们从A点带至B点,并拥有充足的储藏空间以及丰富的配置,对于上世纪70-80年代的车型而言难能可贵,并且那个年代的车型普遍采用沉闷的车身设计,但乔治·亚罗笔下富有活力且在当时看来颇为新颖的高尔夫GTI不仅满足以上所有条件,还拥有十分亲民的售价,是一款名副其实的“大众车”,而GTI MK2在动力、配置上的增强以及对上代车型短板的补充,使其成为了那个“钢炮”巅峰时代中值得铭记的经典之作。
(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