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生在3月10日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空难已经过去10多天了,在此次悲剧中有8名中国同胞不幸遇难。这段时间里关于波音737-MAX的问题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,相信此事一定会真相大白,给遇难者及其亲人们一个交代。
其实对于存在的问题,已经有了非官方分析,简单来说,发生事故的波音737 MAX是波音737装配新发动机的衍生机型,而原版的波音737诞生于1967年。就是因为装配新发动机导致破换了气动外形,让波音737-MAX可能出现自动抬头的情况,于是波音公司给飞机打了个系统补丁,在出现自动抬头时,系统会让飞机自动俯冲,这样一抵消就高枕无忧了。但抱歉的是,传感器故障让一切变为噩梦,更为致命的是飞机自动驾驶程序要高于人工操作,所以包括去年10月印尼狮航空难在内,总共有346人遇难。
在这两起空难事故背后,有两个问题值得去反思。第一,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应该如何去处理?第二,未来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取代人吗?结合汽车行业笔者就谈谈个人看法。
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就应该通过召回等手加以解决,哪怕是那些潜在的风险也不能置之不理,这在汽车行业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。但召回只是一个程序化的流程,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缺陷,具体到解决方法上,厂商们就各显神通了。有些小毛病比如工人少拧一个螺丝钉,那补上即可。但有些问题原本就是胎里带的,或许可以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暂时确保无碍,不过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,即使产品完成了召回,难道就代表缺陷解决了吗。
比如说某著名品牌断轴事件,厂商真的是用补丁来解决问题,这置消费者的尊严于何地。类似这样的做法很多,比如刷个电脑、升级下程序就ok了。试想如果真的是硬件上的缺陷,仅仅通过软件的辅助治疗能根治吗?波音就是最好的教训。
那如何彻底解决问题,对于某些原生缺陷,或许只有痛下杀手才能根除。但企业是要挣钱的,在面对50%的利润时,资本就会铤而走险。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,如果能避免足够大的损伤,资本同样会铤而走险。于是就有了各种补丁式的缺陷解决方法,因为便宜。
难道面对产品缺陷,企业真的不想从根本上解决吗?或许有想过,但付出的代价不是谁都能承受的。比如高田,曾经的一方霸主,还没将全部问题气囊召回就破产了。这件事或许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警钟,得过且过别较真,否则破产不是闹着玩的。所以说召回也好返厂也罢,重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。
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,关于自动驾驶,这也正是汽车圈里比较火的话题之一。现阶段成熟的产品已经达到L2,但对于终极目标L5,还很难拿出个时间表,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实现。先把现状抛开,假设自动化驾驶在硬件层面上已经实现,人在车里可以肆意放飞自我,车辆控制权由电脑掌控,这样的场景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?诚然在执行固定的指令程序上,电脑不会犯错,但以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来看,汽车自动驾驶和飞机一样,是基于各种探测器、传感器获取信息,再由电脑根据所得信息,执行相应的程序。如果采集到的信息是错误的,那电脑必然会执行错误的程序,波音737-MAX就是这样坠毁的。
此外,在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时,人到底是应该相信电脑,还是相信自己。2002年在德国城市乌伯林根上空发生了飞机相撞事件,原因是空管员发出了错误指令,与飞机的空中防撞系统正好相反,飞行员最终选择相信的是人而非电脑。
电脑拥有远超人脑的运算速度和百分百的执行率,但有赖于太多的设备辅助其作出指令,这其中任何一个设备出现问题,必然会导致电脑出现错误。而人随着经验积累,可以随机应变、当机立断,但是人犯错误的概率相比电脑要大得多。那么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上,人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。哪怕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观,监督电脑驾驶车辆,以便在特殊情况时介入,那这样的车还称得上自动驾驶吗?
或许有人会说,平时多检查,及时发现、更换有问题的传感器,这样就保证了电脑能够正确执行程序。但是不要忘记,刚刚才说过人是容易犯错的,如果因为人的失误没有及时发现有问题的配件,造成电脑判断错误,那时驾驶者要去相信谁?问题至此进入了死循环。
对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,相信随着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,一定会得以解决。而至于第二个问题,或许等到AI人工智能的出现就会有答案了。